商贸流通

  • 考虑直觉模糊偏好的零担车货双边公平满意匹配

    彭会萍;曹子龙;吕超;

    针对车货双方在匹配过程中涉及属性信息和直觉模糊偏好信息的双边匹配决策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直觉模糊偏好的零担车货双边公平满意匹配方案。首先,对车主、货主双方的匹配需求和偏好进行综合分析后构建了包含期望指标和信誉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其次,结合效用函数和直觉模糊偏好满意度计算规则对各项指标下的满意度进行量化;再次,基于现实约束建立以车货双方匹配满意度和公平性最大化为目标的双边匹配优化模型,并通过求解该模型获得车货双边公平满意匹配方案;最后,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验证提出方案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性。

    2025年03期 v.32;No.187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数字经济

  • 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马海霞;袁小舒;潘承旺;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碳排放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当前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影响效果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构建双重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30个省(区、市)2012—2022年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路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升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而降低碳排放强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抑制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效应较弱;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作用效果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态势。鉴于此,我们应锁定碳排放强度较高区域,培育数字经济“增长极”;关注算力枢纽“洼地”数字经济建设,增强中部地区碳减排实效;强化数字经济区域协同机制,增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2025年03期 v.32;No.187 1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赋能、组织敏捷性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尹剑峰;刘宇;李云艳;

    在当前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如何获取和利用数字技术,成了广大制造企业顺利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为此,本文依据赋能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按照“赋能—能力—行为”的逻辑思路,引入了平台数字赋能—组织敏捷性—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逻辑,以及数字化战略在平台数字赋能与组织敏捷性之间的调节机制,并运用221份制造企业调查问卷进行实证检验发现:(1)平台数字赋能子维度中的数字化研发能力、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数字化管理能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呈正相关,但数字化生产能力的直接效应不显著;(2)组织敏捷性在平台数字赋能子维度(数字化研发能力、数字化服务能力、数字化管理能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数字化战略正向调节平台数字赋能各子维度与组织敏捷性的关系。

    2025年03期 v.32;No.187 3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管理科学

  • 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与地方国有企业治理效率——基于代理成本视角的实证考察

    伍伦;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本文基于企业代理成本视角,以省级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对地方国有企业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可以有效降低试点地区地方国有企业代理成本。通过影响机制检验发现,强化审计监督和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是该效应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审计改革力度越大,越能降低地方国有企业的代理成本。同时,该效应在社会审计质量低和高管权力大的地方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

    2025年03期 v.32;No.187 4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会计信息质量跃升?

    王成;孔维森;

    本文以2013—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程度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经过工具变量、倾向得分匹配、更换回归模型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和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异质性分析检验了区域创新生态、企业技术基因、产权性质约束、治理结构特征对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效果的影响,其中东部及中部地区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两职合一企业的AI赋能效果更为显著。

    2025年03期 v.32;No.187 6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时空演化及提升路径

    刘亦文;宁晨;王堉茜;

    探究我国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时空演化规律,并据此探索出效率提升路径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有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SBM-Malmquist指数模型,通过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2013—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空间布局以及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fsQCA方法探究我国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发现,存在经济驱动-要素短板型、教育科研-市场滞后型、人力基建-发展保守型和创新引领-基础薄弱型4条驱动路径,并依此为不同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提出个性化建议。

    2025年03期 v.32;No.187 7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金融与财政

  • 预算偏离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

    常晓素;罗雪;

    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核心与基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2015—2021年的市级数据,利用熵权法测度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预算偏离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发现:预算偏离会降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且研究结论在进行替换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有效;机制分析表明,预算偏离通过降低政府工作效率,进而抑制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预算偏离因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程度和政府干预程度不同,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为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3期 v.32;No.187 9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研究

    张淑霞;谢娴;金梦萱;

    政府引导基金作为财政资金补给和市场失灵矫正的重要手段,在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等方面展现出政府“有形之手”的独特价值。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5—2022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府引导基金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短期价值创造和长期价值创造;政府引导基金通过发挥融资约束缓解效应来促进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引导基金对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价值创造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本文丰富了政府引导基金对微观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研究,对政府引导基金的制度完善和企业价值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32;No.187 10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商研究

  • 非国有古建筑文物修缮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及法治进路

    佟建明;石傲胜;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国有古建筑文物的修缮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非国有古建筑文物保护传承的时代价值、现实需求、政策支持是推动其修缮的内在机理。实践中,囿于非国有古建筑文物修缮面临公共利益和私人权益矛盾冲突、法律保护不足和修缮审批程序复杂等现实困境,其修缮和保护工作难以取得实效。基于此,应分别从制定修缮规划、简化修缮程序、扩大修缮资质范围、完善修缮监管四个方面着手,摸排非国有古建筑文物情况,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建立古建筑数据库;优化修缮审批程序,构建协同管理机制;重视当地匠人修缮,扩大修缮资质范围;平衡公私利益冲突,落实修缮“民事、行政、刑事责任”体系,以期促进非国有古建筑文物得到有效的修缮、保护和传承。

    2025年03期 v.32;No.187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